家庭暴力成因与预防的心理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4 15:22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次
席春玲1 欧竹青2
1。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女性教育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1450
2。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广东 深圳,518052
摘 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家庭暴力问题及其成因。文章涉及心理学理论对家庭暴力成因的分析,家庭暴力中施虐者和受虐者的心理特质分析,暴力发生过程双方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文章还对运用心理学知识防止家庭暴力的持续发生做了探讨,以期能为受虐妇女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
关键词:家庭暴力;成因;预防;施虐与受虐;心理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09(2008)02-0015-04
根据联合国《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宣言》,家庭暴力(family violence)的形式包括身体、精神和性方面的暴力和威胁施加此暴力的行为。就我国国情具体来讲,包括肉体暴力、威胁、
恫吓、情感虐待、孤立、性虐待、操纵、经济管制和维护性特权等行为。这其中大多数行为是常见且普遍的,仅少数行为如肉体虐待和性攻击行为是违法的。家庭暴力是存在于人类家庭组织中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长久以来,家庭暴力被视作家庭内部事务处理。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家庭暴力的成因、过程,以及施虐者和受虐者的心理因素等问题。
一、家庭暴力成因的心理学分析
(一)个人病理模式理论
目前这种理论观点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比较流行,该理论认为,施暴者有精神疾病或性格缺陷,如缺少自尊、不成熟、精神分裂症等,这导致其背离非暴力的行为规范。也有人认为,病理性行为异常引致的暴力可归因于伴侣一方或双方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或性格缺陷,早期甚至有学者提出,在有些情况下受害者是受虐狂的说法,此类人陷入受虐角色之中而难以改变其受虐的行为模式来避免再遭受伤害。这些以病理为取向的解释指出,应给予官能不全者和没有学会以非暴力方式自我表达者以治疗。比如在某些治疗性社会工作,特别是在家庭康复治疗中,仍使用这种临床心理治疗方法。
(二)心理理论模式理论
该理论侧重分析施暴者和受害者在心理上的倾向性,施暴者往往被描述为充满嫉妒心、过度依赖和强烈占有欲,且通常具有某种心理上的事先自我控制和缺少自尊的模式;而受害者则被形容为精神压抑、过度依赖和强烈的不安全感。正是由于一方想影响和支配另一方,造成家庭中权利或决定模式的失衡,于是引发家庭关系紧张而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心理学家舒格曼 (1986)指出丈夫对权利和掌控权的需求是施暴的一种记号,施虐男性唯恐失去掌控权而通过暴力维护其统治。在暴力家庭中,男性常以控制配偶而获得心理的满足,然而在控制对方的同时却减少双方的亲密度,此时男性若以强硬的手段来处理冲突,就容易造成家庭暴力事件。当妇女在工作上开始获得管理和专业职位、在家中因其独立的职业而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独立时,有此心理障碍的男性就会感到较大的威胁,有较大可能通过身体报复以维护其统治地位。这一理论同时强调性格的互动因素,某些相互作用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产生以下可能:作为个人,男人可能不是暴力倾向型的,而女人也不愿意容忍虐待,但一旦处于恋爱或家庭关系之中,即触发了一种能动力,导致暴力以不变的方式周期性发生。
二、对家庭暴力中施虐者——男性特质的分析
(一)施虐者男性特点的分析
家庭暴力可能发生在社会各阶层,尽管如此,专家一直在探索哪种男性最易在身体和情感上虐待女性。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活越贫穷,社会地位越低,则发生家庭暴力的危险性越高。但是有研究表明白领职员、医生、律师、会计师等职业群殴打配偶的几率也较高,这可能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或处于竞争中心等原因,这类男性不得不将家庭当作其紧张情绪的释放口,以暴力形式宣泄其内在压力,而妻子则最易成为其施暴对象,充当丈夫内在压力的替罪羊。
在充满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男性,从小习得了暴力行为,他们曾目睹父辈的暴力宣泄,许多人曾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成年后的他们深受暴力文化的影响,极易重复上一代的暴力行为,成为家庭暴力者。家庭暴力型男性一般患有多种心理症状,如沮丧、低自尊和攻击性等,他们带有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倾向,表现为强烈依赖、控制、自我概念不明确、不能忍受孤单和焦虑、激怒、冲动、嗜酒等。这类人对配偶太过依恋,好猜疑且缺乏自信,常常害怕配偶会离他而去,生怕自身无力驾驭对方,他们很可能对配偶实施心理虐待和性暴力,以便在精神上打击女性,使其变得驯服与顺从,威慑对方不能有越轨行为。即使他们的妻子仅与其他男性做一般交谈,他们也会怀疑其妻与他人有暧昧关系,就像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男主角安嘉和在一次次殴打妻子梅湘楠时,反复要求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二)男性施虐心理过程及施虐后特征分析
施虐男性的暴力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暴力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夫妻关系突然紧张,男性的愤怒感逐渐积累;第二阶段为暴力发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男性积累的愤怒暴发,开始对配偶实施暴力攻击;第三阶段为暴力结束阶段,男性竭力向配偶忏悔,千方百计重归于好。研究还发现,暴力冲动结束之后,男性一般会认真倾听女性倾诉,并表现出对女性的充分注意。他们会为配偶购买礼物,千方百计取悦女性。理性的恢复使他们重新成为正常人,暴力行为似乎从未发生。华盛顿大学家庭理论学教授尼尔·S·杰卡普斯认为,虐待女性的男性在实施暴力后一般均具有三个共同特征:第一,并不认为自身有任何过错;第二,企图减轻其攻击行为的严重性;第三,千方百计将施暴责任推卸给受害者。同样,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剧中,安嘉和每次实施暴力后,虽然也会后悔,请求妻子的谅解,但他的内心深处不认为自己有过错,将罪责归结于自己太爱妻子和妻子不听从他的警告,直到最后面对警察的围捕,他至死时仍顽固地认为自己这样的结局都源于自己太爱自己的妻子了。
三、对家庭暴力中的受虐者——女性特质的分析
(一)受虐者的个性特点分析
美国得克萨斯州泰勒家庭暴力与性攻击研究所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杰夫勒认为,易受暴力攻击的女性有如下标志:个体自尊水平一般较低;缺乏信心,出现较高的焦虑和忧郁感;多数人成长于有暴力虐待史的家庭;自身有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与丈夫关系平淡或存在情感隔阂;遇事毫无主见;事事须获得丈夫认同或需要丈夫帮助。总体而论,易受虐待的女性均具有受教育程度低、无职业或固定收入、经济处境较困难等特点。由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这类女性很难进入劳动市场。经济上的非独立性导致了她们对男性的依赖,而这种依附又极大地降低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暴力一旦发生,受害者不是马上寻求解决之道,避免暴力受虐过程反复发生,而是选择接受宿命的安排,很少寻求正式渠道取得外界援助。
(二)受虐者的反应模式
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受虐的妻子对待受虐存在一个普遍的反应模式,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愤怒、委屈以及绝望,并陷入对丈夫行为的不可理解中;第二阶段,开始对丈夫施暴事件进行反思,主要是试图理解丈夫的施暴行为,寻找丈夫施暴的合理化理由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错化处理,甚至带有宿命论的色彩,如“我生了女孩”、“我的发展影响了他”,“我的地位比他高,他心理不平衡”。这种反思的结果将被虐女性“定位”在一个有错而应该被打的夫妻关系位置上,使得丈夫的施暴和妻子的被虐同时具有了合理性,直接导致了受虐女性接纳暴力的连续发生;第三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原谅丈夫的行为,以致于家庭暴力可能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解决似乎无法解决的夫妻矛盾。
(三)受虐者受虐原因的分析
除了受虐者个人心理倾向性问题,即自己甘愿停留在受虐关系中,实际上受虐者选择继续受虐可能涉及多重复杂的原因,如其他心理问题、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可能提供的支援体系等都会影响受虐者的选择。
1、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感
暴力的反复出现最终会磨灭受害女性的斗志,认为暴力的发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妇女长期处在孤立无援的情境,因心力交瘁而无力反抗,部分人甚至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丧失清醒思考的能力。这样男性逐渐从精神上控制了对方,女性逐渐变得逆来顺受。这种心理上的无助感是在长期的受虐待的生活中逐渐习得的,
2、文化与经济因素的影响
妇女受到整个文化、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认为维持家庭结构的完整以便子女长大成人是妇女的重要责任,也是判断婚姻是否成功、妇女角色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加之传统的“男强女弱”的教育定势,使得部分妇女将自身完全依附于丈夫,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即使受到虐待也常会自认倒霉。即使女性对传统的性别关系模式表示怀疑,但受限于社会与经济上的资源,无法使自己摆脱受害境地,她们担心一旦中止受虐关系,可能造成生活的窘迫境况和养育孩子的困难。此外,目前社会上可能提供给受虐妇女的支援体系,包括医疗、警政、社工、司法支持等资源缺乏或不足,受虐妇女在脱离暴力家庭关系后,除了娘家短暂的支持外,难以寻求到其他的支持,只好选择继续留在受虐的关系中。
3、婚姻家庭原因
婚姻家庭方面的原因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受虐者与施虐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信对方仍深爱着自己或对方表示对自己的需要与依赖,如此使得受虐者一再深陷家庭暴力的泥沼中而无法自拔。受虐妇者对施虐者的情感依恋使得她对改变状况抱有幻想,认为自身有能力改变丈夫,挽救家庭;还有就是或者舍不得放弃子女或财产,于是,受虐妇女往往会委曲求全,纵容暴力发生。其二是受虐妇女童年在家庭暴力家庭中长大,目睹了母亲受虐,因此认为女性在婚姻关系中受虐是极其自然的事。当暴力发生时,陷入家庭暴力的非理性迷思之中而无法自拔。
四、借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受虐妇女走出家庭暴力的阴影
心理学可以为受虐待妇女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提高她们应对家庭暴力的能力,重建生活的信心。
首先,提供妇女自我成长的教育。受虐待的妇女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中,自我概念较低,常常有焦虑、不安、紧张、没有信心等情绪产生,对此,应该提供其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课程,并藉此重新肯定自己、重建信心和安全感,提供的课程包括认知重建、自我肯定训练、如何舒解紧张、压力等。
其次,对受虐者的身心进行辅导。曾受过严重家庭暴力的妇女,身心承受重大压力和创伤,若不妥善处理,常会形成身心方面的疾病,因此,受虐者需要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及辅导,帮助她们重建健康的心理。课程可有系统脱敏法、松弛训练、休闲治疗、音乐治疗等。增强受虐待妇女面对暴力的决心,让受虐待妇女明白面对暴力默默忍受不是最佳决策,反而会增强施虐待者的暴力行为产生。在课程上可提供受虐待妇女遇到暴力行为发生时,处理应变的措施,学习问题解决的技巧,寻求解决暴力行为的可行方法,唯有通过改变与学习,才能预防暴力的再产生。
第三,帮助受虐者寻找家庭暴力的源起。暴力的产生并非平白无故的,提供教育让妇女认清暴力发生的原因、历程,可帮助妇女面对暴力、解决暴力的能力和策略。有研究指出,夫妻间沟通不良,引起的争吵往往是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提供包括倾听、口语及非口语的肢体语言、同理心测试、言语沟通技巧等的沟通能力的课程都非常有效,说服配偶一同参加课程对女性更为有利。
此外,还要帮助受虐者寻求社会系统的支持。让受虐者了解社会上有那些机构及组织在有危急时,可请求协助和支持,懂得自我防卫及保护。 受虐妇女常常处于封闭性的状态,较为畏缩、害怕不安、不自信,在人际关系上受到阻碍和影响,为受虐妇女提供扩展人际关系的教育实属必要。同时鼓励受虐妇女参与由同一特殊群体所组成的团体,通过团体的带领会有治疗的作用,也可增进妇女心理的重整和重建,经验式的分享常常会形成当事者的观点转换,对受创伤妇女将是一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英]Paul Lockley 著,刘稚颖 译,走出家庭暴力的阴影-对受暴力伤害妇女的心理咨询与治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巫昌祯.杨大文 .防治庭暴力研究[C].群众出版社,2000.
[3]王金玲.主编,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下册)[C].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李武,李增庆.家庭暴力及其影响因素[J].国外社会医学分册,2001.
[4]李 武.李增庆.家庭暴力及影响因素[J].国外社会医学分册,2001.
[5]黄 列.家庭暴力:从国内到国外的应对(上)[J].环球法律评论 ,2002.
[6]张胜康.美国家庭暴力问题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02).
[7]武 敏.家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2).
Analyse of Domestic Violence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XI Chun-ling OU Zhu-qing
(1. Female Research Center, 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1450, China
2. Dept.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Xin’an Polytechnic College, Shenzhen , China)
Abstract: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ses domestic violence from a psychological view,including the cause and the defendence, psychological traits of both assaulters and victims. It has been discussed how to prevent the violence by us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in the article.
Key words: domestic violence; assaulter and victim; psychological trait; psychological support
作者简介:1.席春玲(1970-),女,陕西三原人,教育学博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女性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和女性学方面的研究;2.欧竹青(1977-),女,广东湛江人,心理学硕士,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编辑:黄丹】
收稿日期: 2008-04-03